Search

當漁業署面對黑鮪魚產量過剩情形時,提出的解方竟是補貼做「罐頭」?

東港黑鮪魚捕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當漁業署面對黑鮪魚產量過剩情形時,提出的解方竟是補貼做「罐頭」?

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在1999年超過11,000尾,之後便連年減少,2012年創新低只剩下505尾。

今年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再創14年新高,東港區漁會推估可能是因為疫情關係較少人出海捕魚,環境破壞減少讓今年的漁獲量大增,今年有可能突破4,000尾。

雖然漁獲量大增,但價格因疫情嚴竣導致觀光、餐飲相關產業需求低,黑鮪魚拍賣平均價下滑3成。市場需求減少,漁業署不僅沒有藉此契機輔導漁民轉型,反而提出獎勵機制,鼓勵漁民將新鮮漁獲作為加工罐頭或保存食品食材,每罐就能得6元獎勵,若原料為黑鮪魚,獎勵加碼至15元。

太平洋黑鮪魚早在2014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(IUCN)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。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,黑鮪魚也因為過度捕撈、成長緩慢等原因,列入「紅燈:避免食用」的名單中。

這次疫情,意外讓海洋生態獲得休養生息、恢復生機的機會,但疫情結束後,漁撈活動將再恢復過往活躍狀態。

為何漁業署面對市場需求大減的情況下,仍以補助、獎勵等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措施,無視海洋生態與漁民生計長期、永續的發展。

面對大海資源不斷減少、環境持續受破壞的未來,漁業署應趁此機會將補貼用於輔導漁民轉型,才能有效幫助漁民未來生計,亦逐步邁向海洋永續的全球趨勢。

疫情下漁獲大增的事實,證明限制捕撈是極為有效的保育措拖,更有助漁民增加漁獲。

我們認為,海洋委員會所推動的《海洋保育法》草案當中有「海洋庇護區」以生態系統為保護標的,即有機會拯救瀕危的黑鮪魚與復育其他魚種資源。然而草案卻已在行政院等待核定超過一年,遲遲不見政府積極保育海洋的決心。我們呼籲應儘速通過草案,創造庇護效果,改善沿近海的海洋生態系統,才能重新創造永續的漁業資源。

別讓鮪魚消失,擴大海洋保護區、通過海保法刻不容緩:https://act.gp/3veu9OD

#臺灣海洋保護區 #行動代號30X30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綠色和平是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,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,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。
View all posts